砂石骨料需求近6亿吨!2023年达到峰值!未来三年,还有这些高速铁路将开通!
矿业开发布局与结构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矿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壮...
近年来,受市场需求严重下滑、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竞争力较弱等因素影响,贵州建材行业稳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自2020年以来,建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负增长状态。由于整体效益不佳,建材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绿色转型、智改数转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建材行业发展质量效益与地区差距日益加大。针对上述情况,对建材行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突出稳增长中心任务,破解市场拓展不足、产能严重过剩、发展秩序有待规范、智改数转滞后等突出问题,全力推动建材行业稳增长、促转型、增效益。
9月23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推动建材行业稳增长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意见》)。《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建材行业下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止跌回升,力争实现正增长。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占比稳步提高,绿色建材产值占比达到全产业30%。建材行业产业层次、质量效益明显改善,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化水平有效提升。
《意见》中强调:
科学优化产业布局,以安顺—贵阳—遵义新型建材产业走廊为依托,大力培育砂石骨料、石材等一批特色建材集聚区。
推动产业协同耦合。鼓励在尾矿、废石等工业固体废物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耦合发展的绿色建材园区,鼓励创建“无废园区”。支持水泥企业打造“绿色矿山+砂石骨料+水泥制造+协同处置+预拌混凝土+装备式建筑部品+整体服务”等全产业链,培育绿色建材与建筑部品制造集成基地。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物流信息平台企业和建材企业加大合作,深入推进货物“散改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
加强运行监测。加强对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完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机制,定期调度项目建设情况,落实国家产能、产量调控系列要求,及时发现、研判、应对影响行业平稳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防范运行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对企业采取针对性扶持措施,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加强对大宗商品、生产要素、建材产品价格的监测,加强数据共享,完善跨部门常态化分析会商机制,做好供需趋势研判,引导供需动态平衡,构建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立大宗商品、生产要素上下游长协机制。
来源:贵州省工信厅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4年10月08日
据悉,我国尾矿库数量多,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尾矿库的数量占到了43%,总体情况复杂,环境风险较高,监管难度较大。
10月22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表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欧博已经推进长江经济带1440座,黄河流域360座尾矿库完成了整改治理,尾矿库环境安全的水平明显提升。
据悉,我国尾矿库数量多,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尾矿库的数量占到了43%,总体情况复杂,环境风险较高,监管难度较大。郭伊均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坚持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推动各地强化尾矿库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守牢尾矿库环境风险的底线,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健全尾矿库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前后制定发布《尾矿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尾矿库环境风险监管分级分类技术规则》等政策规范文件,明确尾矿库运管单位主体责任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责任,细化尾矿库全过程污染防治要求,规范“管什么、如何管”,基本搭建了尾矿库环境监管的“四梁八柱”。
实施尾矿库分类分级环境监管。按照环境风险高低,将尾矿库分为三个等级,环境风险从高到低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建立全国尾矿库环境风险分级清单并动态更新,同步构建环境监管的信息系统。2024年全国纳入环境监管尾矿库是7820座,其中一级、二级、三级分别是76座、2109座和5635座,指导各地按照等级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有效缓解地方环境监管力量与任务不匹配的矛盾,提升治污的能力。
持续开展汛期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2021年以来,坚持每年组织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汛期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共排查发现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尾矿库4340余座,目前已经完成整改治理3850余座,推动1415座尾矿库建设完善了污染防治设施,不断提升汛期尾矿库环境安全水平。
推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尾矿库污染治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重大发展战略部署要求,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尾矿库的污染治理。组织赴各省开展尾矿库污染排查整治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扶,推动按照“一库一策”的原则开展治理。组织开展整改成果的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
郭伊均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各地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严密防控尾矿库的环境风险。推动深化尾矿库分级环境监管制度,优化尾矿库分级技术规程,聚焦时段、地区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坚决守住环境风险安全底线。不断完善尾矿库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建立企业日常自查,汛期前排查,汛期期间巡查,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巡查,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督查的尾矿库环境监管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排查环境风险隐患,限期整改,及时核查整改效果的闭环监管机制。加快提升尾矿库环境监管信息化水平,健全“一库一档”的尾矿库数据信息系统,探索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状况的动态评估和监测预警,不断提高监管的数字化水平。
编辑:黄微
---“文章转自:砂石骨料网”
采矿权出让收益加前期投资,累计投入10亿元,可万事俱备只欠开工时却发现矿山实际储量根本无法建矿。近日发生在南方某省砂石矿山的“咄咄怪事”,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也为当前砂石矿山采矿权的直接出让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这座砂石矿山是在2022年初砂石市场正火爆时挂牌出让的。据《采矿权出让公告》显示,出让的砂石采矿权矿区范围内保有控制资源量1.16亿吨,设计年产机制砂600万吨。经过120多轮竞价,该宗砂石采矿权溢价6亿多元被一家公司竞得。
如期缴纳了前两批采矿权出让收益,基本建设积极推进。正在这家公司信心满满,计划在2023年8月正式建成投产之时,资源储量严重不实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击碎了他们的“建矿梦”。
据这家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对露天采区进行剥离准备采场时,发现覆盖层远于原来的预期,就找了一家地勘单位进行勘探,结果令人瞠目结舌,资源储量仅有5000万吨,不足原来《采矿权出让公告》中的一半。他们与相关部门沟通后,双方又共同指定一家地勘单位进行勘探,出具的报告显示资源储量不足5000万吨。
矿区范围内的资源储量由原来的1.16亿吨一下子缩水为5000万吨左右,而且缩水的部分全部变成了覆盖层,对露天矿山而言,这凭空多出来的6000多万吨覆盖层不仅导致剥离成本大幅攀升,还将使矿山面临着无法堆存的难题。按此测算,这个砂石采矿权已失去了开采价值和开发意义,从矿产资源的定义来判定已不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矿”。
但尽管如此,当地相关部门仍按照起初的《采矿权出让合同》执行,还在继续催缴第三期采矿权出让收益,并承诺如果真的资源储量算错了到时再退还。无奈之下,这家公司开始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不仅要求停缴第三期采矿权出让收益,还要求退还前两期采矿权出让收益并赔偿前期建矿投入损失。
此类现象并非孤例。中国矿业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这几年来,随着砂石采矿权出让大幅增长,砂石采矿权出让过程中因储量不实引发的纠纷同样有所增加,但像上述砂石矿山资源储量缩水一半多,造成矿不是“矿”的尚属少见。
资源储量是矿山企业的核心,是衡量一个矿山价值的重要标尺,没有资源储量的矿山将一文不值。所以,出让采矿权其实就是在出让资源储量。换句话说,一个矿山,即便矿区建得再漂亮,办公楼建得再高大,车间建得再规范,如果没有资源储量,一切等于零,是不会有人投资购买的,除非是另有他用。
事实上,前几年来,随着砂石市场的持续升温,砂石价格的大幅攀升,砂石矿业权出让也上演了一波“石破天惊”般的神话,高价砂石采矿权一个接着一个,被社会一度喻为“疯狂的石头”。然而,从国家对矿业权管理的角度来看,建筑砂石类矿权属于三类矿产,其登记发证由县级负责,而且其采矿权采取直接出让方式,这就很大程度上简便了程序,方便了砂石矿业权出让,但同时也诱发了资源储量不实、不准等潜在风险。
“对建筑砂石类矿权直接出让采矿权,很容易造成资源储量不准、不实现象。”北京市雨仁律师事务所矿法研究中心主任申升表示,近期在办理的一起砂石矿出让资源储量不实案件时,发现该案件涉及到地质报告的质量如何界定、资源部门作为矿权出让机关应否对资源储量出让不实承担违约责任、矿权出让机关的风险提示能否作为免责“挡箭牌”、砂石矿出让资源储量出让不实为何多发,以及对于资源储量出让不实如何救济等几个问题,需要予以厘清。
据了解,按现行政策,砂石矿山采矿权可以直接出让,多个省份基于此,出台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建筑砂石类矿权的出让仅需要县自然资源局委托勘查单位编制简测地质资料作为出让采矿权的依据。而“简测地质资料”原来是针对小矿及零星分散资源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后提交的资源储量地质报告(或储量核查地质报告),主要用于矿山建设或资源储量核查,又称为“小矿地质勘查报告”。在实际工作中,“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一般泛指小型矿山开采范围经简易地质勘查后,编写提交的地质储量报告。
事实上,不论是什么样的地质报告,其前提是勘查工作程度应当满足矿山设计和建设的要求。就勘探工作程度来讲,砂石矿山地质勘探一般来说应基本查明:矿床生成的地质条件和成因特征;矿体产状、形态、赋存部位和规模大小;矿石质量情况、矿石矿物组成、伴生有益组分,和工业利用的可能性;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表老硐情况;矿床水文地质情况等。上述的地质条件,是矿山企业设计和建设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唯有查明这些地质条件,才能满足矿山设计和建设的要求。
资源储量是包括砂石在内所有矿山的命脉,直接决定着矿山的生死存亡,也关系着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和信誉度。所以在砂石采矿权出让中须要严把资源储量关,杜绝不准、不实现象,既不能漏报、少报,给国家造成财产损失,也不能多报、谎报,让企业蒙受损失。这就要求在砂石采矿权出让前须做足功课,提升砂石矿地质勘探工作程度和要求,力求资源储量真实准确。同时,矿山企业在竞拍砂石采矿权之前也要搞好尽职调查,尤其对矿产资源储量进行评估和核实,避免“亡羊补牢”、后悔莫及。
来源:矿业界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4年08月30日
近几年,在新一轮砂石行业资源整合、转型升级过程中,随着一批大型砂石采矿权相继推出,单个砂石矿山产能也是翻着跟头上窜,每年产能从前些年的几十万吨、几百万吨上升到千万吨,再由千万吨窜至3000万吨、5000万吨、7000万吨甚至上亿吨。
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场抢大矿、比产能、上规模、拼产量的高潮,在盲目攀比之下,一大批大型的现代化砂石骨料生产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随着这些新建产能的快速释放,短短几年时间,砂石行业由供不应求沦落为产能过剩。
埋下隐患
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原因。事实上,砂石行业作为传统而又古老的产业,因取材容易,加工简单,特别是河砂基本上不用处理、挖出来就直接使用,所以多年来砂石行业沿袭的一直是家庭作坊式开采加工模式,做得也基本上是“家门口生意”。在本世纪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房地产市场尚未升温,交通运输条件不便,许多砂石矿山规模很小,资源储量在几百万吨左右,年产量能达到百万吨的属凤毛麟角,已是名副其实的“大矿”。即便彼时砂石矿山规模很小,但由于砂石矿山众多,销售市场不好,产品主要用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不大,许多砂石矿山处于时停时开、微利经营状态。也正因为彼时砂石矿山缺乏意识,设备简单、条件简陋,经营又不温不火,砂石行业曾一度成为“小、散、脏、乱、差”的代名词,也为今后遭受风暴式治理整顿埋下了隐患。
时间转眼来到2004年,随着房地产第二个黄金发展期的到来,以及随后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基本建设投入的加大,我国砂石行业也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黄金期。许多砂石矿山开足马力加班生产,但由于设施不到位、安全管理不规范,使得砂石矿山“开发过度,而保护不够”的现象较为普遍,并由此引发了安全事故频发、污染破坏环境严重等一系列社会关注度颇高的负面问题。
遭遇“生死劫”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启动和风暴的到来,关小上大、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为包括砂石行业在内的所有矿业行业的主旋律。在这些攻势凌厉的强大“组合拳”下,原本就起点不高、标准较低、规模偏下、污染严重、安全频发的砂石矿山首当其冲,遭遇了有史以来的“生死劫”,许多砂石矿山因此停产整顿、关门歇业。
一方面是全国基建投资愈益加大,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全国山河一片红”,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城市虹吸效应日益增强,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人口爆发式增长,有力拉动并抬高着城市房价,新开楼盘门庭若市、供不应求,楼房价格一天一个价、翻着跟斗上涨。这些都在强力刺激并拉动着砂石市场,大大增加了砂石骨料的需求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生态、安全生产等问题,许多小砂石矿山被迫停产整顿,进行资源整合、改造升级。在上述双重因素叠加下,国内砂石市场持续升温,砂石价格迅猛攀升,多地曾屡次出现“一砂难求”的局面。
“砂石矿山建设不能照抄照搬其他行业。煤炭、金属矿山产品价值高,追求规模上产量,对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起到关键性作用,而砂石产品本身价值不高,盲目追求规模反而适得其反。”中国砂石协会会长胡幼奕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砂石矿山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要依据区域位置和交通条件科学合理确定规模产能。尤其是仅靠公路运输、目标市场为中小城市的砂石矿山,规模不宜过大,以年产500万吨左右为宜。
大是形式,强则是根本。做大是为了更好地做强做优,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矿山做大了,规模上去了,而效益却下滑了,甚至陷入亏本经营的困境,这样的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仅是“外大中干”、打肿脸充胖子而已。一些砂石矿山的惨痛教训或许给欧博敲响了警钟!
来源:矿业界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4年08月30日
二十大会议结束后,前期受环保管控的砂石矿山企业陆续复产,但生产偏谨慎,砂石外销增量有限。部分城市疫情形势仍较严峻,受疫情防控影响,湖北各个城市等砂石骨料产销情况表现不一,价格涨跌互现。部分地区疫情管控严格,砂石外销受限依旧明显。
2022年11月15日,湖北省发改委发布10月份湖北市场砂石、水泥价格。天然砂、机制砂小幅波动,天然砂(中粗砂)、机制砂全省均价分别为131.75元/吨、94.82元/吨,碎石(粒径5-16mm)、碎石(粒径17-31.5mm)全省均价分别为84.00元/吨、91.25元/吨。
天然砂、机制砂有涨有跌
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天然砂(中粗砂)、机制砂全省均价分别为131.75元/吨、94.82元/吨,环比分别:下跌0.29%和上涨0.33%;同比分别下跌9.70%、3.31%。
碎石价格小幅上涨
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碎石(粒径5-16mm)、碎石(粒径17-31.5mm)全省均价分别为84.00元/吨、91.25元/吨,环比分别上涨:0.70%、0.47%;同比分别上涨0.08%和下跌1.35%。具体价格走势情况如下图:
水泥价格上涨
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42.5强度普通硅酸盐水泥、42.5强度矿渣硅酸盐水泥、52.5强度普通硅酸盐水泥,全省平均价格分别为:507.43元/吨、496.02元/吨、554.87元/吨,环比分别上涨:1.51%、2.72%、0.92%;同比分别下跌:20.69%、26.27%、16.06%。水泥销售进入传统旺季,价格进入季节性上涨期,预计年底前价格呈小幅上涨态势,价格总水平较平稳。
普通混凝土价格上涨
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强度等级C30普通混凝土全省均价为423.21元/立方米,环比上涨0.82%,同比下跌10.39%。
与往年同期相比,北方地区10月份以来的气温相对较低,东北等地已提前启动供暖。湖北目前,部分城市也受到疫情影响,砂石外发受限,砂石需求基本以本地市场及周边市场为主。江浙沪市场的需求仍处于恢复状态。
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
据中国砂石协会获悉,近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实施意见》(中建材联行发〔2022〕7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涉及砂石骨料相关要求如下:
✦ 推广利用尾矿、废石等生产石子机制砂,重点发展粒形、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均达到优质指标的精品砂石骨料,积极推动C02矿化骨料、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
✦ 以石子机制砂的颗粒整形、级配调整、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工艺优化为重点,加强装备、工艺与岩石匹配性研究。大力发展短流程技术和装备,推进智能矿山、数字工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数字季生、5G通信等新技术应用,运用三维电拟仿真、实时在线监测、矿山全工序无人化作业等手段,实现矿山开采,加工、运输、管理、安全、环保等环节全流程、全过程数据共享、系统协同、平台统一和决策优化,形成绿色智能砂石供应链。
✦ 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研发推广数字矿山、优化采选运工艺装备、减排除尘降噪、复绿复垦等重点技术。鼓励地方政府建立“先征后退”的绿色矿山发展基金,支持绿色矿山发展。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矿山向工业遗址公园、地质公园、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
✦ 科学投放砂石资源采矿权,合理布局一批大型机制砂石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完善循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循环耦合发展。加快既有园区和产业集群升级,开展节能减排、循环利废改造,实现新建园区高标准绿色化规划建设,推动建设建材行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提出了6个方面、24项具体任务,将对建材行业、企业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组织开展转型升级相关工作提供具体指导。以共同推动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
根据河北省生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联合会商,11月5日起,邯郸市高空转为脊区控制,地面受弱高压后部偏南风影响,污染持续累积,出现中至重度污染天气过程。
邯郸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决定11月4日12时起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在确保安全生产、疫情防控和民生的前提下,全市域严格按照应急减排有关要求落实各项应急减排措施。解除时间根据会商研判结果另行通知。
应急措施
建议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等易感人群尽量留在室内;一般人群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幼儿园、中小学校停止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加强自我防护:医疗机构适当增加急诊、门诊医务人员数量。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广大人民群众要自觉减少驾驶机动车出行。
绩效分级A级和引领性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和疫情防控的企业,在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有效运行、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自主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其他工业企业合理调控生产计划,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按照《邯郸市2022-2023年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工业源清单(修订版)》橙色预警(Ⅱ级)差异化减排措施执行到位。
除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和疫情防控的工程项目、应急抢险施工和经市政府批准的重点民生工程外,原则上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建筑拆除、喷涂粉刷等作业。矿山、砂石料厂、石材厂、石板厂等停止露天作业。未安装密闭装置易产生遗撒的煤炭、渣土、砂石料等运输车辆应禁止上路。
疫情防控物资运输车辆开通绿色通道,正常运输;其他运输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运力。工业企业及物流(除民生类)等涉及大宗原料和产品运输的单位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汽车(含燃气)进行运输。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和工业园区内停止使用国二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除城市运行(含电力企业生产用煤、粉煤灰渣运输,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所需石膏、尿素、石灰石、酸碱及安全生产运行物资运输、民生物资或特殊需求产品运输)车辆和执行任务特种车辆外,原则上市主城区、县(市、区)建成区内白天或全天禁止重型和中型货车、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通行。
全市域范围内,全时段禁止燃放任何种类的烟花爆竹和露天焚烧。
根据气温、湿度和天气情况,在常规作业基础上,对城市主要干道和易产生扬尘路段增加机扫、吸扫等清洁频次,但应避开早、晚城市交通高峰期;主干道和易产生扬尘路段应增加机扫和洒水频次。
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督导检查,促进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
一、统筹规划用地规模和布局。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明确能源矿产资源安全底线管控要求,合理安排砂石骨料采矿项目新增用地的布局、规模和时序,对采矿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采矿用地(包括义务人灭失的历史遗留废弃采矿用地、存在义务人的已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采矿用地)复垦修复作出空间安排,列出采矿项目清单。在符合“三区三线”管控规则的前提下,将采矿项目用地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作为审批采矿项目新增用地的规划依据。
二、鼓励使用复垦修复腾退指标办理用地手续。采矿项目新增用地依法依规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采矿企业可对本企业在本地区(省域范围内,下同)依法取得的采矿用地进行复垦修复并使用腾退指标,也可对本地区历史遗留废弃采矿用地进行复垦修复并使用腾退指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不得高于复垦修复为农用地的面积。
三、允许复垦修复的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平衡。采矿企业将本企业依法取得的采矿用地或历史遗留废弃采矿用地复垦为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的,经核定报备后可用于本企业在本地区采矿项目落实占补平衡。
四、妥善处理权属问题和利益关系。矿产资源开采确需征收土地的,应当符合《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情形。不符合法定可以征收情形的,可以在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或者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采矿用地合理需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土地使用权人使用自有土地采矿,只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五、规范复垦修复验收和地类认定。存量采矿用地复垦修复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确定土地用途,由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合同约定等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的复垦修复地块,经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或日常变更机制认定地类和面积后,方可挂钩使用。原则上应先复垦修复、再使用腾退指标。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涉及稳增长和能源资源安全的采矿项目急需使用土地的,在采矿企业提供复垦修复方案或与政府签订腾退归还指标的协议,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不过2年)完成复垦修复并归还腾退指标后,可以先行使用。复垦修复后土地的管理,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制订实施细则。
六、强化组织实施和全过程监管。各省(区、市)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实施细则,对存量采矿用地复垦修复验收和腾退指标使用情况负总责。部做好政策实施情况监管,定期开展抽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省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采矿用地复垦修复腾退的指标、空间位置和审批情况纳入全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实行统一管理。
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
2022年,新冠疫情持续散发和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让矿山成为了地方经济重要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有效推手,土地财政向矿业财政转变的方向日益明显,相较于2021年,2022年砂石矿权的竞争依旧激烈。据统计,2022年砂石出让价格排名前十的采矿权,拍得价款合计399.55亿。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6宗矿权都是广东拍出,且出让矿种多为花岗岩,其余4宗矿权为长江沿岸省份。
根据2022年10月28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广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显示:要强化珠三角地区建筑石料资源,尽力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石料需求。在惠州、肇庆、江门等市布局一批千万吨级的砂石资源基地。以西江、北 江、东江、花都-龙门、阳江-珠海、惠阳-深汕等6个集中开发区为主。
支持沿西江、北江、东江等主要运输通道布局一批千万吨级大型机制砂石生产基地。至2025年,采石场数量控制在1150个以内,建筑石料碎石类年产3亿立方米以上,机制砂年产0.975亿立方米以上。
同时据此前报道,今年6月以来,国家确定以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规模6000亿元,广东省落地规模千亿元。其中,广州市签约项目共35个,签约规模过240亿元。目前,广州市35个重大项目11月底均已开工,12月,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砂石需求或将迎来大爆发!(点击阅读)广东作为国内发展的“风向标”,2022年砂石矿权拍卖的市场行情值得一品。
由于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这几年广东省成为砂石行业的热点地区,也是国内众多企业十分看好的砂石矿山投资地区,而依托长江经济带,长江沿岸省份也频出矿权。对于长江流域,川渝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三角等是砂石需求的重要市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型砂石矿权值得关注。
特别是湖北地区中电建年产7000万吨砂石项目和华新水泥亿吨砂石骨料项目,这都将对长江流域砂石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而四川的年产2800万吨的玄武岩项目,看似不起眼,实则对于玄武岩这类路面用砂石料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巨矿”,非常值得关注。
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
2022年6月至2022年8月,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通知》(京建法〔2016〕14号)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了2022年第三次预拌混凝土质量状况评估工作,对全市正常生产的预拌混凝土企业进行了评估检查。根据评估检查结果:
——原材料质量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石子机制砂质量证明文件不完整,砂石含水、砂含石试验不规范,材料存储标识更新不及时,出现砂石混仓现象等问题。
——本次抽检中得分率较低的混凝土原材料主要为砂子和石子,其中砂子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机制砂、混合砂的泥块含量以及天然砂的含泥量;石子的主要不合格指标为含泥量。
——加强原材料进场检验力度,尤其是砂、石和掺合料等质量波动较大的原材料,适当增加车检频次,严禁使用检验不合格原材料。
本次评估我市正常生产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及站点有95家,评估内容包括管理信息平台、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原材料质量管理、出厂质量管理、企业试验室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及资质、资料管理、合同管理以及预拌混凝土原材料和混凝土试块(拌合物)抽检。现场评估检查平均得分为90.66分,样品抽检得分率为97.14%。
2022年预拌混凝土质量状况评估项目全年共进行两次分级,上下半年各一次,本次评估不单独进行分级,仅作为下半年分级的依据。各企业要在进入冬施前做好相应生产准备工作,提前制定冬期混凝土生产管理制度或方案,强化冬施期间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合理安排常温配合比与冬施配合比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提前做好试配等相关工作,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生产。
同时,进一步加强出厂质量检验,做好出厂质量跟踪,严格确保混凝土出厂质量。加强原材料管理,积极应对原材料质量波动问题。
近期原材料供应相对紧张,在此情况下各企业要严格把控进厂原材料质量,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原材料采购机制,确保材料来源稳定,渠道合法;二是加强原材料进场检验力度,尤其是砂、石和掺合料等质量波动较大的原材料,适当增加车检频次,严禁使用检验不合格原材料。
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